(上回提到,要走回頭路到西塔。)

沒辦法,回頭路是要走。經過「戒壇院」,總之見一處先看一處吧。

「戒壇院」,顧名思義,就是僧人「受戒」之地。佛寺能開「戒壇」,大概相當於大學有自行評審資格吧。可以獨立培育僧人,不用受制於人,可謂象徵佛寺真正開基之處,實乃山上最重要的建築。
不過,談到戒律,延暦寺雖然出過不少名僧,但其僧兵卻更為人知,簡直是日本史上有名的山大王,就算不提和朝廷、武家之爭執,也有過到清水寺放火鬧事的事蹟… 現在如何倒是不知道,但過往曾經將戒律都丟到九霄雲外吧。佛門,不見得能是清淨地。

除了想影這「軒唐破風」,其實當時是留意到這雨水漕--將正門入口處的雨水引到兩旁,在雨中留了一條通道。其實是當地很常見、很普通的設計,但那兩天剛巧有雨,切身感到其細心處。


看來像是桃型,但可能是別的圖型,或許是蓮花花瓣?也都是現在才想到,這個比較像佛教會用到的圖型,但始終不太肯定,可惜說明牌沒提到。




出發前不到一週,在香港看了《刺客聶隱娘》,路上一直忍不住想找那種感覺的風景。我總覺得,那部戲不適合寫文介紹,應該用一張照片回應就好了,但還未找到。


前門的梯級工整(前幾幅相有見到一部份),後門的梯級不加修飾,其實更合襯。其實從來都覺得難以理解,佛寺為何要蓋得如此雄偉、漂亮呢?不就是修行讀書的地方而已嗎?嘛,還是要作樣子給俗人看?其實也不應該埋怨,我就是想來看佛寺的,太平凡樸素我可能又會嫌三嫌四,真難侍候。


又見到這路標。

老老實實,又要走回頭路,也都繼續是差不多的樹,心情不算很好。

但離開戒壇院不遠處,路旁有像是倉庫、作坊的地方。哦,似乎寺內不時要小修小補,也都是由此處木匠負責。錯有錯著,不走回頭路就見不到了,心情頓時高興起來。不過,探頭探腦張望了一陣,也看不出甚麼名堂,也不見有人在開工。(可能工作在室內吧?室外有幾個人,都在閒聊而已。)


鋸成短短的一段段木頭,不知何用。

沿途,就只是普通的沙石面馬路而已,跳過吧。

上回提過,往西塔的梯級。
(再說一遍:就在「山王院堂」旁的小庵背後。)


梯級盡處,就是「浄土院」。



浄土院,是供奉日本天台宗祖師(當然也都是延曆寺祖師)--最澄之處。








後面這一座,應該就是安放最澄遺骸之處吧。

抱歉,心不靜,總在找隱娘的身影。

走近一點,可看到有「傳教」二字,就是指「伝教大師最澄」吧。

似乎不可以坐下,否則真想靜坐一整天發呆。



離開浄土院,又是感覺無盡止的沙石路。(再看這堆照片,我自己也覺得悶,怎麼會拍這麼無聊的照片?已經不只是拍得差的程度,而是無聊無味得很… 一定是行得太悶了… 之所以揀出來,或是想拖讀者下水,大家一起感受一下、分擔一下。 XD)






終於,又見到熟悉的路標。而且…
有分岔路!
有分岔路!
有分岔路!
沿路實在太無聊了,不論分岔路通往何處,總先去看看吧,不要再沿著這悶極的大路行了!
(走下去,其實再有分岔路,但另一邊實在越走越荒涼,走了一小段就回頭了。)

此處甚妙。分明是極細、極簡陋的小庵堂,竟也有鐘樓。


「椿堂」。
漢語人看日文,其實陷阱處處。「椿(ツバキ)」,也就是山茶花,即種子榨油可護髮那種喇。(或許說,島谷ひとみ唱過的「Camellia -カメリア-」。 XD)
據牌上說明,大概就是相傳聖徳太子登山,放下了山茶花木製手杖,手杖後來發芽長大、枝葉茂盛,此堂因以為名云。如此傳說嘛… 就是不用太認真那種,聽過就算吧,只能肯定該處現時有山茶花這點是真的。堂內供奉千手觀音。

從椿堂背後的梯級回到大路。

不遠處,右邊這是「法華堂」。

左邊這是「常行堂」。

兩棟孿生的建築,中間有走廊連接,因為像「擔挑(にない棒)」一樣,所以合稱「にない堂」。(又有傳說謂武蔵坊弁慶就用這「擔挑」枱起這兩棟佛堂… 當然,也都是聽過就算了吧…)

在「擔挑」下面穿過去。

梯級盡處就是西塔重點之處--釈迦堂。

路旁左邊有一棟佛堂。

右邊這棟,則似乎是僧人讀書或行政用的,總之不是對外開放的。

回到左邊,此處叫「恵亮堂」,供奉比叡山僧人恵亮。

雨越下越大,一手揸相機,一手擔遮,很狼狽。

走近去想避避雨,也拍了點近照。回來後再看,這幅有趣。
正面梯級上方,向前伸延出來這段檐篷叫「向拝」。下面用柱支撐,柱頂就是將檐篷重量引到柱身的斗拱。圖中斗拱上方,可見兩片雲狀的木板。(近那片小,遠那片大。)查了一陣子書,那似乎並非肘木,而是叫「手挾」的裝飾。(見:大川三雄等著,梅應琪譯,《細訪千年古都之美》,臺北:臺灣東販,2014年11月初版,第193頁。)
重點是:仔細看,近那一片已經雕刻完畢,但遠那一片則只得大概形狀,細節只有描線,尚未動刀。大膽假設,其實可能就是途經那作坊的木匠之作。木材大都鋸成短短的一段段,正因為他們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小修小補(畢竟大修補不會經常做),這些裝飾如有折舊損壞,就是他們動手處理,這幅相就正好紀錄到這未完成的小工程。
下次再到比叡山,一定要再到恵亮堂看看,如果到時已雕刻好,那就應該是估中了吧。

在山谷處有如此一座寺院,若是小學、中學年代到訪,必然會妄想是來拜師學武,或者寺中老僧會傳我畢生內力。那時候還真的很迷,一天可看好幾本,已經到了看書不見字,直接出畫面的程度了。完全投入腦內妄想,簡直重度中二病。


受過教訓,就知道要好好看一次地圖。

釈迦堂,乃寺內最古舊的建築,但這仍未算有趣,最不可思議之處,是此堂是由別處搬過來的!(真大工程…)
上文提過,延曆寺乃山大王,當然得罪人多。但惡人自有惡人磨,織田信長卒之就領兵討伐燒山。(雖然,究竟燒了多少,史書似乎是有誇大的。)
後來,信長的舊部--馬騮… 豊臣秀吉,似乎脾氣都一樣差。園城寺不知緣何得罪了秀吉,馬騮就下令廢寺,將寺內的寶物搬走不特只,連金堂都拆了!但又不是拆了就算,不知作何想法,竟下令將金堂搬到比叡山… 就是現時的釈迦堂了。


堂內禁止拍攝,所以只有外面的照片。既然如此,就跳過吧。

先前看過地圖,釈迦堂後山有幾處地方可看。

嗯…

再上。

分岔路。

先到左邊,這是「相輪橖」,其實就是一座(一根?)銅製的佛塔,刻有佛經。

附近路旁的小庵。


分岔路的右邊,「弥勒石仏」。這真是意外驚喜。圓潤古樸的造型,大異於山上其他佛像。安置在山上此幽靜角落,令人心情平靜舒暢。

回程,從後方望向釈迦堂。

旁邊小丘上有鐘樓。

很想敲鐘,但一定會被趕下山吧。



回程,從另一角度再看幾眼先前經過的地方吧。


(下回,直接跳回東塔算了。)